2014兩岸四地大學排名百強 華科武大上榜
2014-11-19 09:51:23 來源:億房網

\

11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學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正式發(fā)布2014年“中國兩岸四地大學百強排名”,這也是該排名自2011年問世以來第四次發(fā)布。清華大學(北京)連續(xù)四年蟬聯(lián)榜首,陜西有四所大學上榜,其中西安交通大學列第29位,較去年的第30位上升一名。
榜單中武漢華中科技大學以45.3分名列19名,武漢大學以43.2分位列26名。
   
在2013兩岸四地大學排名百強名單中,陜西僅有西安交通大學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兩所高校上榜。與去年相比,今年陜西可謂收獲頗豐,有西安 交通大學、西北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四所高校上榜。其中西安交通大學列第29位,較去年上升一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列第95位,與去 年保持相同,西北大學列第66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列第90位。
  在排名前十位的大學中,清華大學(北京)第四年蟬聯(lián)榜首,清華大學(新竹)和臺灣大學分列二三位,香港科技大學則取代香港大學,繼2012 年后重新回第四名,北京大學維持去年第五名位置不變。位列第六至第十名的分別是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交通大學(新竹)、浙江大學。 排名顯示,大陸地區(qū)、臺灣、香港三地的高水平大學齊頭并進,排名整體格局較之去年無太大變化。
  據(jù)了解,“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選擇的對象是中國大陸地區(qū)、臺灣地區(qū)、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和澳門特別行政區(qū)的高校中以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國際 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且面向兩岸四地招生者。在大陸地區(qū),研究人員以是否入選“211工程”作為標準來判斷大學是否以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國際知名的高 水平研究型大學為主要目標。作為大陸地區(qū)高水平大學的代表,“211工程”大學共有112所,涵蓋了所有39所“985工程”大學,其中,面向臺港澳招收 本科生的大學共92所,被作為大陸地區(qū)排名的對象。
    “博士學位教師比例”是反映大學師資隊伍整體質量的重要指標,與去年排名相比,該指標前九名仍然都是臺灣的大學,比例均在90%以上,排名中其他港 臺大學的博士學位教師比例也大多在80%以上,大陸地區(qū)只有清華大學(北京)和北京師范大學兩所學校的博士學位教師比例超過80%。
    科研成果方面,大陸高校整體實力雄厚,而港臺高校師均表現(xiàn)更好。清華大學(北京)的“頂尖論文”發(fā)表總量位列兩岸四地大學首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由 去年的第7名躍升至第3,大陸高校在前十名中占有8席;而“頂尖論文”師均數(shù)前十名中大陸高校僅占其3,清華大學(新竹)排名榜首。發(fā)表“國際論文”數(shù)量 最多的是浙江大學,前十名中有9所大學來自大陸。
    “科研經費”方面,總量前十名中大陸高校共有8所,其中清華大學(北京)以近40億元的數(shù)額繼續(xù)領跑兩岸四地高校;但師均“科研經費”前十名中大陸僅3所。
    “辦學經費”總量前十名中有8所高校來自大陸,較去年排名增加2所,清華大學(北京)以82億人民幣的數(shù)額雄踞榜首,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吉林 大學、中山大學(廣州)、武漢大學等進入指標前十的高校的“辦學經費”也均有較大幅度增長;臺灣地區(qū)辦學經費總量最高的是臺灣大學,但今年名次下降至第 12名;香港高校在生均“辦學經費”方面延續(xù)往屆優(yōu)勢,囊括該指標前五名,大陸地區(qū)有3所大學進入前十名,澳門和臺灣地區(qū)生均經費最高的澳門大學和陽明大 學分別位于第13名和第15名
延伸閱讀:汪憂草:“兩岸四地大學百強排行”有點不靠譜
   
應該說,選擇這133所大學雖有些主觀成分,但也無可厚非,畢竟這些大學的確是兩岸四地最有影響力的大學。只是這個排名有幾點做法值得商榷,恐怕這也使排名的權威性不能不打些折扣。
    一是,排名包括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師資質量和學校資源4大類13項指標的指標體系,其中有幾個指標很成問題:校友獲獎(權重10%)、教師獲獎 (權重10%)、頂尖論文(權重10%)這三個指標要么指向諾獎(菲爾茲獎),要么只考慮《自然》與《科學》兩個雜志,這本身似乎并不合理。
    我們注意到,國外幾大有影響力的大學排行榜,都沒有把諾獎與兩大雜志作為單獨指標,更沒有讓他們占到30%的權重。國外排行榜同時統(tǒng)計的期刊達到1200份以上,而不是單單考慮《自然》與《科學》兩大學術期刊。
    二是,在上海交大排名中占到10%權重的《自然》與《科學》兩本期刊上發(fā)表論文,也只統(tǒng)計研究論文(Article和Proceedings Paper),并對不同作者單位排序賦予不同的權重,通訊作者單位的權重為100%,第一作者單位的權重為50%,下一個作者單位的權重為25%,其它作 者單位的權重為10%,諸如此類。這樣的做法也很另類,似乎也經不住推敲。
    有意思的是,從2003年上海交大推出“學術排行榜”以來,這些年一直有人對這一排名所使用的方法提出質疑。有人曾質疑說,按照上海交大所使用的方法根本沒法從原始材料里得出排行榜里的數(shù)據(jù)。也曾有人表示,上海交大所使用的很多數(shù)據(jù)都不合適,所用標準不夠科學,等等。只是這些年過去了,這個榜單也是 年復一年發(fā)布出來,排名方法卻不見改進,彷佛對外界的批評充耳不聞,也不像國外的排行榜每年都對排行方法做出不少更新。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