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次立功受獎的優(yōu)秀戰(zhàn)士 到麻城殯儀館火化工
圖為:徐申權在工作中
楚天都市報記者陳倩 通訊員曹華 袁悅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劉中燦
爐膛里那束升騰的火光,是人生最后的終點。徐申權站在爐膛前,守護著逝者生命中最后一次遠行。這樣的工作,他已經(jīng)做了近15年。
徐申權是麻城市殯儀館火化工。2003年從部隊轉(zhuǎn)業(yè)后,他就一直在這個崗位上默默奉獻著。前不久,在中宣部和退役軍人事務部聯(lián)合舉行的“最美退役軍人”評選中,他入選2018年20位“最美退役軍人”。
15年送走1.3萬名逝者
在部隊的徐申權,是一名優(yōu)秀士兵。他1987年入伍,服役期間表現(xiàn)優(yōu)異,被送到石家莊學習光學技術。學成歸來后,他是全團當時唯一的光學技師,負責觀瞄儀器的維修保養(yǎng)。在部隊期間,他三次榮立三等功。
2003年,34歲的徐申權轉(zhuǎn)業(yè)回到麻城老家,被分配到麻城市殯儀館。家人都不同意他去殯儀館上班。一位老戰(zhàn)友當時在廣東做生意,向他發(fā)來邀請:“跟著我干吧,保證你能過上好日子。”
但徐申權最終還是選擇做火化工。他說,當時家里經(jīng)濟負擔重,父母身體也不好,需要他的照顧。另外,他曾是軍人,即使脫掉軍裝,也不能當逃兵,既然組織安排了這份工作,他就要把它做好。
徐申權還記得,他送走的第一位逝者是一位老人。扶正遺體時,他感到頭皮發(fā)麻,不知道如何用力。在師傅的帶領下,他艱難地完成了任務,當晚連飯都吃不下,久久不能入睡。
但他不服輸,像在部隊時一樣,選擇從頭學起。麻城市殯儀館建于上世紀60年代,設備陳舊?;鸹囬g沒有空調(diào),冬天要保證火化效果,只能緊閉門窗,灰塵很大;而夏天像火爐一般,待幾分鐘就渾身濕透。就是在這樣的工作環(huán)境里,他先后送走了大約1.3萬名逝者。他多次被麻城市民政局評為先進工作者,并獲得黃岡市道德模范、民政系統(tǒng)先進個人、麻城市十佳共產(chǎn)黨員等榮譽。
用真誠改變?nèi)藗兊钠?/strong>
徐申權也在這里送走了自己的父母。他說,看到同事們輕手輕腳地為老人整理衣冠,他深受感動。同時他也反思:今天自己作為遺屬,體會到同事們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服務,明天面對他人,作為一名殯葬人,他也應該盡量減輕他們的痛苦。
徐申權的真誠,慢慢改變著一部分老百姓對殯葬人的偏見。2007年8月的一天,一位遺屬目睹徐申權為老人整理壽衣、整容、火化、裝骨灰的全過程,看到他那樣認真、敬業(yè),感動之余,在儀式結束后對他行了跪謝禮。
當火化工后很長一段時間里,徐申權仍不夠自信,他向親朋介紹自己的工作時,會模糊地說“在民政局工作”,戰(zhàn)友聚會、親友結婚,他也很少參加。
2011年,一位退役戰(zhàn)友務工回鄉(xiāng),請徐申權聚一聚,照例被徐申權以工作太忙為由拒絕。“網(wǎng)上和報紙上都登了你的新聞,大家都知道你是干嘛的,沒什么不好意思,況且你還干得那么出色。”戰(zhàn)友說。這句話打開了徐申權的心結,他欣然赴約。
徐申權說,工作中,遺屬的理解和支持,是對他最大的鼓勵。每當有遺屬對他說“謝謝你,辛苦了”,他都會非常感動。
業(yè)余時間做義工三年多
女兒上大學后,徐申權的業(yè)余時間多了起來。三年前,他加入了麻城市義工聯(lián)合會。“我沒有特別的想法,就是想多做點有意義的事。”他說。三年來,他的足跡遍布麻城的各個鄉(xiāng)鎮(zhèn)、福利院、特教學校等,盡力幫助弱勢群體。他也因此多次獲得“優(yōu)秀義工”“十佳志愿者”等榮譽。
在麻城市殯儀館,同樣是轉(zhuǎn)業(yè)軍人的張金安負責遺體接送,不僅24小時隨叫隨到,還要參與遺體打撈等常人避之不及的工作;原車間主任江培成,在火化工崗位工作近11年,2003年,一位因“非典”去世的患者需要火化,在缺少防護措施的情況下,他主動上前完成工作。
今年,徐申權當上麻城市殯儀館副館長。在這個只有12名職工的地方,他舍不得離開自己熟悉的一線崗位。采訪結束后,他領著記者參觀正在建設的新館。這座新館按二級殯儀館標準建設,計劃明年完工。“到時,場地容量、設備條件都會大大提升,我們也可以更好地為老百姓服務。”徐申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