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雙搶” 不尋常的變遷 ——監(jiān)利父子見證“三農”煥新
2024-08-11 13:18:00 來源:荊楚網(wǎng)

今春,朱立勇開插秧機插早稻秧苗。(受訪者供圖)

朱思榮向記者展示新買的無人駕駛插秧機。

“雙搶”結束,老朱家的稻田插滿整齊的晚稻秧苗。

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崔逾瑜 汪彤 通訊員 徐文靜 楊喆 實習生 王永希

7月底,盛夏晌午剛過,監(jiān)利市分鹽鎮(zhèn)裕牛村朱思榮、朱立勇父子戴上草帽再次出門。烈日當頭,地燙腳,水燙手,綠葉都曬蔫了。沒走幾步,背上衣服全汗透濕。

“這么熱的天還要出門干活?”父子倆相視一笑:“雙搶嘛,搶種搶收,不插‘八一秧’?!卑崔r時,7月中旬收割早稻,8月1日前插完晚秧,半個月完成搶收搶種,時間趕人。

阡陌縱橫的田野好不熱鬧。早稻散發(fā)著耀眼金黃,收割機駛過,顆粒歸倉;收完早稻的田里,犁耙水響,白花花一片;耕整好的田里,插秧機“嗒嗒”駛過,株株晚稻秧苗整齊地插進泥土,給農田換上一襲綠裝。

從金黃到青綠,這種“雙搶”的色彩,在畫家筆下,它是美麗色彩的浪漫演繹;在詩人眼里,它是豐收與希望的有序交替;而在農民看來,它是一年的生計。

“雙搶”,曾是“最窮”的農民在“最苦”的農村干的最累的活。為了填飽自家肚子,上繳公糧水費,農民寄希望于用雙倍艱辛換取雙倍收成。這是父親朱思榮的“雙搶”。后來,“打工經濟”撐起農民致富愿望,數(shù)億農民背起行囊扎進城市,“雙搶”漸漸遠去,成為寥寥背影。

令人意想不到,“雙搶”這項農民最不愿干的農事,最近兩年隨著雙季稻恢復性增長反而日漸增多??此七`背農民意愿的“雙搶”逆生長釋放什么信號?兒子朱立勇的“雙搶”有何變化?父子跨越世紀的“雙搶”接力,詮釋了怎樣的“三農”變遷?

從上繳公糧水費到種糧拿補貼

政策供給讓農民“雙搶”勁頭高漲

上世紀九十年代,農民除了上繳農業(yè)稅、特產稅、屠宰稅等,還有“三提五統(tǒng)”和其他各種費用。據(jù)統(tǒng)計,1995年全國1/3省份農民負擔都超過國家規(guī)定的5%限制,湖北也不例外,畝均負擔300元。

監(jiān)利是全國產糧大縣,130萬人口中農民約百萬之眾?!半p搶”就是養(yǎng)活當?shù)剞r民的不二選擇。

朱思榮坦言,因為負擔重,農民多種一季就多一季收成,早稻是交給國家的,晚稻才是自家的。也因為負擔重,不少農民拋荒進城務工。朱思榮就把兄弟姐妹的幾十畝田收攏自己種。

2006年我國全面取消農業(yè)稅,征收2600多年的“皇糧國稅”退出歷史舞臺。種糧不僅不交錢,還能掙錢。

多年來,我國持續(xù)強化政策供給和資金保障,釋放支持糧食生產積極信號。2022年到2023年,農業(yè)農村部連續(xù)開展雙季稻輪作試點。我省加大雙季稻擴種力度,今年提前下達雙季稻獎補資金4453萬元,調動農民“雙搶”積極性。

老朱算賬:今年拋開開支成本,早晚稻合計畝均純收入550元,加上各種補貼330元,種一畝雙季稻,能掙約900元。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從散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多個種植主體了解到,雙季稻畝產約2000斤,比種一季中稻多收三五百斤,多收入三五百元。

“現(xiàn)在糧食安全成為國家戰(zhàn)略,只有多種田才能多收糧,糧食安全才有保障?!敝焖紭s說,國家不斷推出新政策增加種糧收益,“雙搶”不再成為一種負擔,農民種糧積極性高漲。

從“累到脫層皮”到“農機把歌唱”

生產力躍升讓“雙搶”走向從容

監(jiān)利種雙季稻由來已久,近3年來面積穩(wěn)中有增:2021年22.45萬畝,2022年24.34萬畝,2023年25.05萬畝,今年與去年持平。

朱家雙季稻面積也逐年遞增,今年上百畝。說到“雙搶”,父子倆神色不一。

朱思榮回憶當年“雙搶”,一臉沉重。4畝早稻,全家累趴。割谷用鐮刀,犁田用水牛,割完稻谷再插秧,忙完田里忙禾場,打谷、曬谷、收谷……起早貪黑、面朝黃土背朝天、累到脫層皮,都是“雙搶”應有之義。

在他看來,“雙搶”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必須在十天半月里搶收早稻搶種晚秧,錯過時間就會減產;“雙搶”是一場與天氣的較量,恰逢最悶最潮三伏天;“雙搶”是一場體力競賽,從割谷、整田到栽秧,從脫粒、曬谷到裝倉,10多道工序,一道都不能落下,挑谷挑得肩掉皮,插秧插得手潰爛。

今年家里種上100畝早稻,朱立勇笑著說:“比較輕松!”跟父親的苦和累相比,兒子的輕松何來?

“現(xiàn)在有機械,沒以前那么累。”朱立勇說,現(xiàn)在收谷不用鐮刀用收割機,犁田不用牛用耕整機,插秧不用人用插秧機,全程機械化不說,而且機械不斷迭代升級,功能越來越強大,甚至出現(xiàn)無人駕駛插秧機。

以前,父親的4畝田“雙搶”要半個月;如今,兒子100畝田的“雙搶”只要三五天。

目前全省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87%。水稻種植全程機械化,讓“雙搶”變得從容許多。

從換工互助到甩手掌柜

社會化服務讓更多農民愿意“雙搶”

朱思榮回憶,以前“雙搶”忙不過來了就請親戚朋友插秧,然后再去還工。“換工當時很普遍,解決勞力不足。”朱思榮說,有時甚至連人帶牛都拉過去幫忙。

2011年,監(jiān)利誕生首家育秧工廠,為農民提供社會化育秧服務,獲利不菲。短短3年,當?shù)赜砉S增至43家。緊接著,水稻種植全程機械化成為現(xiàn)實,全程社會化服務也隨之出現(xiàn)。

家里有不少機械的朱思榮看到其中商機,就邀請好友成立農機專業(yè)合作社,提供育秧、耕、種、收、飛防等“一條龍”全程機械化服務。

村民夏紅喜種雙季稻14畝,今年“雙搶”當上徹頭徹尾的“甩手掌柜”。他說,有了合作社,自己不下田,自己還能騰出手來做收購小龍蝦生意。

越來越多的農機合作社如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市場競爭激烈,倒逼朱立勇提高服務品質,讓農民享受高水平“雙搶”服務。

朱立勇介紹,以前機手出門插秧,只要把田插滿就行,至于成活多少不關心?,F(xiàn)在不僅要插整齊,更要講成活率,否則來年沒人找你。不得已,朱立勇把“雙搶”機手分為育秧、耕整、機插秧、飛防、收割等若干小組,每個小組制定作業(yè)標準,規(guī)范作業(yè)流程。目前合作社發(fā)展成員226人,“雙搶”服務范圍不僅覆蓋分鹽鎮(zhèn)1/3早稻面積,還輻射到黃岡等地。

“農機合作社不僅競爭,還合作?!敝炝⒂抡f,“雙搶”時節(jié),農機合作社之間相互調配秧苗、機手和機具等現(xiàn)象非常普遍。

近年來,農業(yè)社會化服務快速發(fā)展,全省有35760家農業(yè)社會化服務組織,其中農機服務組織超過6700家,未來的“雙搶”只會越來越輕松。

從盲目撿田種到適度規(guī)模經營

三權分置讓“雙搶”有更多賺頭

2000年春耕備耕時,監(jiān)利某鄉(xiāng)鎮(zhèn)無人翻耕下種的耕地占全鄉(xiāng)耕地一半左右,撂荒現(xiàn)象嚴重。愿意種田的農民就把撂荒田撿回來自己種,久而久之當作自家田。

后來中央提出“三權分置”,允許農民流轉土地經營權,發(fā)展農業(yè)適度規(guī)模經營??吹秸呤锕獾闹旒腋缸?,開始四處流轉土地,家里田畝越來越多,接近200畝。父子盲目樂觀很快被現(xiàn)實“打臉”。

2014年以來,監(jiān)利推廣“蝦稻共作”提升種糧綜合效益,土地流轉費水漲船高,每畝從300元漲到800元。在朱立勇看來,土地流轉費超過600元就不劃算,流轉面積越大可能會越虧本。

何況,在雙季稻生產中,風險也是雙倍的,春季低溫、夏季高溫熱害、汛期洪澇、秋季寒露風等都是威脅,不少農民因品種搭配不合理、生產茬口沒接好、農機具調運不及時等原因,導致減產減收。

身邊不少案例印證農業(yè)種植規(guī)模越大,風險也越大,“規(guī)模不經濟”就出現(xiàn)了。這也讓父子倆逐漸意識到,攤子鋪得太快,超出管理能力,只會事倍功半。

多年試錯,朱氏父子盤算種植100畝雙季稻,規(guī)模比較適中,風險可控,還能節(jié)本增效。

朱立勇說,100畝規(guī)模的農資需求量比一般散戶大,采購往往是批發(fā)價,機械化作業(yè)費用也便宜兩成,綜合算下來,每畝能節(jié)省成本180元。

適度規(guī)模是散戶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朱立勇把多余精力投入社會化服務,一年收入30萬元。

夕陽西下,百畝稻田褪去金黃,換上綠裝。望著綠油油的秧苗,朱氏父子滿臉欣慰。今年“雙搶”順利過去了,老朱沒有往年的疲憊,小朱也有不錯的收益。父子倆的“雙搶”,從負擔變成服務,從生計變成生意,一場跨世紀的“雙搶”接力就此完成。

記者手記

“雙搶”的新舊之辯

□ 崔逾瑜

在中國農業(yè)現(xiàn)代化進程中,“雙搶”已逐漸擺脫繁重農事的符號意義。

20年來,“雙搶”的形式發(fā)生巨大變化。它不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苦勞作,而是一鍵啟動的全程機械化操作;它不再是單家獨戶的起早貪黑,而是一種定制的個性化服務。以前青壯勞力不堪重負,如今七旬老人輕松搞定;以前手腳并用成天泡在田里,現(xiàn)在穿起皮鞋當起甩手掌柜。

20年來,“雙搶”的社會功能變化很大。它不再是農民吃飽的生計,而是農民增收的途徑;不再是惡化干群關系的因果鏈,而是團結農民的連接點;不再是稅賦負擔下的辛苦選項,而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自覺行為。它承載傳統(tǒng)農業(yè)的保障功能逐漸弱化,推動現(xiàn)代農業(yè)的平臺功能不斷強化。它給了合作社更多的市場業(yè)務,給了農民更多的創(chuàng)業(yè)機會,同時也滿足了更多農民還想留在土地上的意愿。

從形式變化到功能轉變,是“雙搶”時代背景的變遷。舊“雙搶”時代,農業(yè)支撐工業(yè),農民奉獻國家,犧牲巨大。如今國力日強,財政補貼農民,工業(yè)反哺農業(yè),不僅是金錢上的回饋,更多是生產能力的提升。農業(yè)是“重中之重”,必須優(yōu)先發(fā)展,必須強農富農。近年來,我國加大“三農”投入,加快農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農機裝備改造升級,不斷為農業(yè)現(xiàn)代化提速。

舊式“雙搶”已是久遠記憶,鮮有人提及。它是傳統(tǒng)農業(yè)的不可或缺,農業(yè)進程的階段產物,留下過濃墨重彩,但這種記憶終將淡去、消失,被充滿現(xiàn)代意蘊的“新雙搶”所取代。

“雙搶”之變,折射農業(yè)變遷,也折射社會進步、民富國強。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