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夢華錄》到《蒼蘭決》,女主為何都愛它?這個小物件,宋徽宗曾帶頭創(chuàng)作?|?睡前分享
2022-09-07 09:27:00 來源: 解放日報
  從《夢華錄》到《蒼蘭決》 近年來 精致風雅的團扇 似乎已成為古風影視劇中女演員們的“標配”


  那么 古代的美人真的都愛拿一把團扇嗎? 從古至今 團扇的制作工藝發(fā)生了哪些變化? 它的背后又蘊含著怎樣的東方審美?


  早在漢朝,就風靡一時
  我國自古就有“制扇王國”的美譽。關(guān)于扇子最早的記錄是舜帝時期的“五明扇”。這種扇子形狀如“闔”,用植物葉子或禽類羽毛制成,作障日引風之用,也稱“障扇”,一般為長柄,在貴族出行時由侍從手持。


  到了殷商時期,扇子成為身份等級的象征。當時的用扇制度十分明確:天子八扇、諸侯六扇、大夫四扇、士二扇。不過,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禽類養(yǎng)殖業(yè)的興起,不少百姓也開始用羽毛扇來納涼。
  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了團扇的雛形——“便面”,形如半規(guī),又名“戶扇”。最早以細竹篾為材。當時的“便面”為單面扇,扇柄位于扇子一側(cè),用起來并不方便,于是人們將扇柄改至中間,扇面兩邊對稱,后逐漸演化為橢圓形、圓形扇面。


  到了漢代,絲織業(yè)開始發(fā)展,扇面改用潔白細密的生絹以及綾、羅、紗等。潔白的扇面加上圓形的形制,形貌“明明如團月”,因此,當時的人們將其叫作“團扇”,也稱“紈扇”或“絹扇”。
  根據(jù)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記述,漢代的扇子種類非常豐富,有羅扇、絹扇、續(xù)扇、碧紗扇、蟬翼扇等,而團扇風靡一時,成了每家每戶必備的用具。
  在這之后,團扇還“進化”出了新的版本。
  原來,團扇雖美,其收納和攜帶卻不太方便。于是,一種折起后可放在腰間而打開后與團扇無異的“腰扇”便誕生了。


  關(guān)于腰扇最早的記載見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南齊書·劉祥傳》:“司徒褚淵入朝,以腰扇障日?!痹瘯r胡三省注:“扇佩之于腰,今謂之折疊扇。”“腰扇”的說法就來源于此,以其方便卷舒,可系于腰間而得名。
  宋徽宗帶頭畫扇面
  今天的團扇大多形態(tài)豐富,圖案雅致。其實,這也是隨著人們認識的豐富不斷發(fā)展而來的。
  漢朝推崇潔白素雅的團扇,漢成帝妃子班婕妤在《怨歌行》中寫道:“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fā)?!边@里的“紈素”就是沒有任何裝飾的團扇,與當時“清凈無為,順其自然”的觀念十分契合。
  魏晉南北朝后,隨著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有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仿生意識,于是團扇的形制又演變出多角多邊的扇面設(shè)計,如橢圓、六角、梅花、梧桐、芭蕉等形狀。
  在這一時期,開始流行在扇面上題詩作畫。《齊書》中說,南朝時即有人“于扇上圖山水,咫尺之內(nèi),便覽萬里之遙”,這是文獻中記載的較早的山水扇面。


  煙岫林居圖頁 夏圭
  當時公卿大臣、后宮嬪妃等不惜重金購買新穎的絹制團扇,團扇成為奢靡之風的代表,以至于東晉孝武帝專門為扇子頒布過一條法令,禁止民間絹扇的流通。
  直到唐以后,團扇扇面的形式日漸豐富,出現(xiàn)細灑金、雪金、格巾、發(fā)簪、老礬面、泥金面等。唐末宋初之際,刺繡技術(shù)不斷發(fā)展,并開始應(yīng)用于團扇的扇面上。
  到了宋朝,書畫團扇風靡一時,扇面繪畫的創(chuàng)作水平達到了頂峰。宋徽宗還曾帶頭創(chuàng)作扇面,其中《枇杷山鳥圖》扇面流傳至今。據(jù)記載,在宋徽宗的帶領(lǐng)下,天下畫家名手紛紛研習筆墨,經(jīng)營畫扇,場面蔚為大觀。


  枇杷山鳥圖頁 趙佶
  明清時期,團扇受皇室喜愛以及文人的推崇。清朝開始,匠人們將緙絲、刺繡和彩繪三種工藝結(jié)合進行制作,豐富和提高了團扇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加強了織物的裝飾效果和立體質(zhì)感,團扇的發(fā)展迎來一個新的高峰。


  手工制作的緙絲團扇
  入詩入畫,入戲入舞
  最初,團扇的主要功能是納涼避暑,但后來,隨著制扇工藝的發(fā)展,短柄團扇愈加地精致小巧,展現(xiàn)出親和、風雅的氣質(zhì),其功能也逐漸具有個人裝飾意味,演變成一種傳達禮儀、風度之美的雅器。
  “佳人含笑掩朱唇,才子輕搖手攀月”就生動地描繪了團扇在不同人群中發(fā)揮的不同作用。女子一般將其用來遮掩面部,體現(xiàn)含蓄之美,而男子搖扇則比喻成用手去攀摘月亮,含有折桂登科之意。


  《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劇照
  唐朝之后,團扇流行甚廣,無論達官顯貴還是民間女子,抑或是文人書生,都會使用團扇,在文學(xué)作品中也有大量對團扇的描寫。
  李白在《中山孺子妾歌》中寫有:“芙蓉老秋霜,團扇羞網(wǎng)塵?!卑拙右椎摹队旰笄餂觥吩唬骸耙箒砬镉旰?,秋氣颯然新。團扇先辭手,生衣不著身。”花蕊夫人在《宮詞》中寫道:“殿頭日午搖紈扇,宮女爭來玉座前。”團扇成為詩人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重要意象。


  搗練圖(局部)
  在唐代人物畫中,團扇還起到了重要的襯托作用,有作為帝王“掌扇”的、妃嬪“障面”的,也有作為貴婦擺動姿態(tài)表現(xiàn)傷感落寞的?!稉v練圖》《簪花仕女圖》《韓熙載夜宴圖》《揮扇仕女圖》等繪畫作品中均出現(xiàn)了較多的手持團扇的東方女性的形象。
  兩宋時期,團扇進一步平民化和商品化,在宋詞中,單是描述團扇的詞句就有100多處。如蘇軾在《賀新郎》中寫道:“手弄生綃白團扇,扇手一時似玉。漸困倚,孤眠清熟?!标處椎涝凇督馀辶睢分杏校骸坝耠A秋感,年華暗去。掩深宮,團扇無緒。”一把團扇,被詞人們賦予了無限的情思。


  到了明代,在文人的仕女畫中,紈扇仕女的藝術(shù)形象大量出現(xiàn)。文徵明的《湘君湘夫人圖》和唐寅的《秋風紈扇圖》是其中的代表。
  另外,團扇在戲劇、舞蹈表演中的使用也十分廣泛。在中國古代,扇舞應(yīng)用在樂舞之中,團扇也因此成為一種表演性樂舞道具。而其作為戲劇道具的應(yīng)用則主要是在戲劇《桃花扇》之后。
  古往今來,團扇在變化、發(fā)展與融合之中,不斷豐富著自身的審美意蘊。或許,正是團扇的包羅萬象成就了其生生不息的東方之美。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的原創(chuàng)稿件,未經(jīng)允許嚴禁轉(zhuǎn)載
  作者:肖雅文 微信編輯:佳思敏
  校對: 曉川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