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經(jīng)典電影,留存了巴黎圣母院最美的時刻
2019-04-21 11:30:00 來源: 文匯


  ◆1956年版《巴黎圣母院》中,一頭深棕秀發(fā)、一身紅衣、身材熱辣的意大利女演員吉娜·勞洛勃麗吉達,演出了吉普賽女郎埃斯梅拉達的野性與活力
  記者 張禎希
  “你相信巴黎圣母院有一天會消失嗎?”
  文藝愛情片《愛在黃昏日落時》中的這句經(jīng)典臺詞,因為道出了巴黎圣母院永恒的文化地位,引發(fā)影迷共鳴。
  孰料,影片播出15年后,這句臺詞竟一語成讖。當?shù)貢r間4月15日傍晚,巴黎圣母院大教堂發(fā)生火災,熊熊火焰在教堂兩座鐘樓間躥出,高聳的塔尖在大火中坍塌,所有木質框架都在燃燒。
  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成了一個文明的噩耗。有人推測,巴黎圣母院重修工作可能要維持八到十年,即便整修完畢也未必能恢復原貌。
  但更多人依舊愿意相信:巴黎圣母院永遠不會消失。這棟坐落于法國的哥特式建筑,不光承載著宗教、美學意義,更是早已成為一種浪漫文藝氣質的代名詞,承載著人們對法國這座時尚文藝之都的憧憬與想象,是屬于全人類的文化瑰寶。
  卡西莫多與埃斯梅拉達在這里邂逅;奧黛麗·赫本在這里度過美好假期;伍迪·艾倫讓男主角來了一場午夜穿越;就連“碟中諜”阿湯哥也來此執(zhí)行任務……巴黎圣母院在各類影視作品中頻繁亮相,而這些作品也給予了巴黎圣母院永恒不衰的文化強度。


  ◆ 《碟中諜6:全面瓦解》(2018)
  拍不盡的《巴黎圣母院》凝刻人們對這座建筑的情結
  在很多年前,一位法國作家來到巴黎圣母院參觀。幾個希臘字母組成的手刻詞——ANáΓKH(命運)出現(xiàn)在鐘樓黑暗的角落。經(jīng)過時間侵蝕而發(fā)黑的字體,與詞語本身所蘊藏的宿命、悲慘的寓意,瞬間打動了作家。他用一本舉世矚目的小說,回饋了這個神秘的瞬間。這本小說便是《巴黎圣母院》,作家則是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
  圍繞巴黎圣母院的諸多影視作品中,《巴黎圣母院》最經(jīng)久不衰,凝刻著法國人乃至全世界對這座建筑最初的愛與終極的情結。雨果用浪漫主義的筆法,將巴黎圣母院的美與魅,推到世人面前。在這里,巴黎圣母院不僅僅是審美客體,更是歷史的見證人,悲劇的參與者。而面目丑陋卻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美麗的吉ト賽女郎埃斯梅拉達則成為永恒的經(jīng)典形象。
  《巴黎圣母院》被翻拍了多少次已很難統(tǒng)計。最早的一版電影長片有可能是1923年,由環(huán)球影業(yè)拍攝的默片《鐘樓怪人》。以恐怖片聞名的環(huán)球影業(yè),自然不會放過這出發(fā)生于神秘哥特式建筑中的悲劇。在諸多版本中,最為觀眾熟知與認可的,要算美國雷電華公司制作的1939年版,以及讓·德拉努瓦執(zhí)導的1956年版。查爾斯·勞頓飾演的卡西莫多,是1939年版本的亮點,極致丑陋的妝容效果,配上精湛的演繹,讓觀眾印象深刻。只是,這一版沒有跳出好萊塢的媚俗套路,不但增加、重改不少感情戲,還將悲劇結尾改為大團圓結局。在秉持原著精神上,1956年版無疑可圈可點。一頭深棕秀發(fā)、一身紅衣、身材熱辣的意大利女演員吉娜·勞洛勃麗吉達,演出了吉普賽女郎埃斯梅拉達的野性與活力,尤其是她在片中的一段歌舞演繹,成為經(jīng)典片段。


  1
  ◆《午夜巴黎》(2011)
  永遠不會消失的巴黎圣母院是一種永恒的文化精神象征
  “我聽過一個故事,說的是占領巴黎的德軍撤出的時候,他們在巴黎圣母院埋了很多炸藥,他們得留一個人來按爆破的按鈕。但是那個人,那個士兵,他卻下不了手!他只是呆呆地坐著,驚嘆這地方的美妙。當盟軍部隊到達的時候,他們發(fā)現(xiàn)炸藥還在那里,但按鈕沒有人碰過?!?br>  在《愛在黃昏日落時》中,正是男主角在巴黎圣母院前向女主角講述的這個故事,才引發(fā)了后者的經(jīng)典發(fā)問:“你相信巴黎圣母院有一天會消失嗎?”因為這場突如其來的火災,《愛在黃昏日落時》成了現(xiàn)下網(wǎng)絡傳播中,與巴黎圣母院連接感最強的影片,片中這幕也成為刷頻爆款。
  事實上,《愛在黃昏日落時》與巴黎圣母院確實存在內在邏輯關系,只是,關聯(lián)詞并非“災難”,而是“永恒”。《愛在黃昏日落時》上接《愛在黎明破曉前》下承《愛在午夜降臨前》,是文藝愛情經(jīng)典“愛在三部曲”中的一部。這個由理查德·林克萊特執(zhí)導,伊?!せ艨舜顧n朱莉·德爾佩主演的系列,創(chuàng)意新鮮:三部曲跨越18年,分別選取男女主角初遇、重逢、婚后這三個不同階段短短一天中的相處故事。作品中幾乎沒有戲劇沖突,男女主人公的互動多靠并肩觀光與對話實現(xiàn)。兩人每一次不到一天的共處,要用來消化人生中九年的經(jīng)歷與積淀,頗有點“一朝風月,萬古長空”的浪漫詩意。片刻與長久的對抗性,帶給電影張力,也完成了一次對“永恒”的辯證探討。出現(xiàn)在兩人相遇行程中的巴黎圣母院,無疑又是這重永恒性的重要化身——不會消失的巴黎圣母院,實則是一種永恒的文化精神象征。
  巴黎圣母院的強大文化穿透力,不光被文藝片追捧,也輻射到了商業(yè)巨制中。人們最近一次在熱門影視劇中與巴黎圣母院“邂逅”,當數(shù)去年上映的《碟中諜6:全面瓦解》。在跑遍上海、迪拜、倫敦、維也納等城市之后,阿湯哥終于來到巴黎。誰又能料到,在“白寡婦”背后隱隱顯現(xiàn)的背景,或許是觀眾最后一次在影視劇中得見巴黎圣母院最完整的樣貌。
  承載著創(chuàng)作者對一座城、一種文化氛圍的浪漫想象
  有人說:在電影內外,巴黎就是浪漫的同義詞,而圣母院,就是巴黎這塊蛋糕上最誘人的那顆櫻桃。出現(xiàn)在形形色色影片中的巴黎圣母院,不光光是“這就是巴黎”的終極宣言,還參與敘事,承載著創(chuàng)作者對一座城、一種文化氛圍的浪漫想象。
  戈達爾的首部故事片《精疲力盡》,便取景巴黎,出現(xiàn)了圣母院的倩影。這部法國新浪潮電影的開山之作,采用了即興式拍攝風格,以實景與外景為主,因獨樹一幟的呈現(xiàn),蜚聲國際。片中一幕主人公讓-保羅·貝爾蒙多在街頭讀報,背景正是當時的巴黎圣母院。戈達爾在這部處女作中恣意揮灑的生猛創(chuàng)造力,恰恰與巴黎街頭自由浪漫的氛圍相得益彰。
  在電影《巴黎假期》中,奧黛麗·赫本又在這里談起了戀愛。威廉·霍爾登飾演的名編劇,為了趕上創(chuàng)作進度,請來了奧黛麗·赫本飾演的漂亮秘書。孰知,進度不但沒有推進,兩人之間擦出了愛情火花,還將生活搞得一團糟。此時,擁有圣母院的巴黎,又成為了狂熱愛情的滋長地。
  伍迪·艾倫執(zhí)導的《午夜巴黎》則滿足了人們對巴黎文藝風情的幻象。被瑣碎生活虛耗的男作家,來到巴黎度假,卻穿越到了文藝的“黃金時代”,與海明威、畢加索、菲茨杰拉德、達利等人浪漫邂逅。片中一幕,男主角與一位女子,坐在巴黎圣母院旁的長椅上讀書,文藝范十足。這位客串的女演員,正是曾經(jīng)的法國的第一夫人布呂尼。
  與以上影片中的文藝、浪漫定位不同,法國經(jīng)典影片《天使愛美麗》中的巴黎圣母院則是童年陰影一般的存在。電影中,媽媽剛帶女兒去巴黎圣母院祈禱完,就被一位從圣母院上跳樓自殺的游客給砸中身亡。只是,遭遇不幸的小艾米麗,無比樂觀,經(jīng)常通過異想天開的方式幫助別人。這樣的劇情正合了那句法國諺語“c'est la vie”(這就是生活),越是投入其中,生活越是無從說起,難以定論。


  ◆《天使愛美麗》(2001)
  【編輯:宗夏】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