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豐富多彩!博物館成暑期“研學游”熱門打卡地
2024-08-21 22:49:00 來源:湖北日報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海冰

走進紅巷感悟偉人情懷,跟著一級播音員訓練體態(tài)、禮儀;體驗手制竹簡,臨摹《云夢睡虎地秦簡》并將其編連成冊......

今年暑期,湖北研學旅游市場的熱度不斷攀升,來鄂研學旅游人次比2023年同期增長35%。其中,我省各級博物館成“研學游”團隊青睞的熱門打卡地之一。

品牌研學項目獲大獎

8月以來,湖北省博物館迎來數(shù)批來自香港、澳門的中學生研學團隊,經(jīng)提前預約、溝通,該館社教團隊為他們提供了《竹簡不簡單》等專題研學課程。課程將展廳導賞、專題課程、沉浸式體驗等多環(huán)節(jié)相融合,引導青少年學習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學員們紛紛稱,“感覺太奇妙了,這些珍貴竹簡跨越千年,帶我好像回到了那個時代一樣!”“通過學習,我意識到竹簡同樣是人類文明的瑰寶,是古代先民勤勞和智慧的結(jié)晶”

湖北省文旅廳相關(guān)負責人稱,教育是博物館重要職能之一,隨著“博物館熱”不斷升溫,作為傳播文化、提升全民文化素養(yǎng)的主要場所,我省各文博場館始終致力于發(fā)揮各館所長,不斷推進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提升。研學活動是吸引青少年的重要方式,暑期以來,各館紛紛推出形式多樣的活動,力求讓研學能“研之有物”“學而廣博”。

不久前,湖北省博物館“樂享曾國編鐘”研學之旅及“荊楚小小考古學家”兩個研學項目,分別榮獲全國首屆文化遺產(chǎn)研學十佳線路、文化遺產(chǎn)研學優(yōu)秀案例兩項大獎。

“樂享曾國編鐘”研學之旅以湖北省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華夏正音曾侯乙編鐘為切入點,依托湖北豐富的曾國早、中、晚期編鐘文物資源,以“探尋曾國編鐘文化歷史印記”為線索,帶領受眾在體驗式研學旅行中,實地感受考古寫就的曾國文化歷史發(fā)展脈絡。該線路將編鐘賞析、編鐘音樂會、編鐘工坊、對話專家、探訪曾國考古遺址、體驗考古等多種形式相結(jié)合,引導受眾研有所思、學有所得,在沉浸式、體驗互動式學習氛圍里開闊眼界、陶冶情操。

“荊楚小小考古學家”研學案例注重分眾教育理念,以14歲以下少兒為對象,依托豐富的館藏文物資源,講述100萬年延續(xù)至今的荊楚文化。項目以專門打造的少兒體驗館為陣地,不斷創(chuàng)新推出教育內(nèi)容,《“鄖縣人”的石器時代》帶領少兒認知“我們從哪里來”,《荊楚小小考古學家》引導孩子們學習考古和文物知識,《“泥”從長江來》《“玉”見石家河》等引導少兒探秘石家河等新石器時代長江中游先民的生活,還有《銅草花的秘密》《荊絲楚韻》等商周時期曾楚禮樂文化的重點學習,以及《金錠帶你下西洋》等明代歷史文化大探秘。10大類共60余個子項目,讓少兒在體驗考古發(fā)掘、學習制作陶器、翻模編鐘、竹簡編制、演出情景劇等多元沉浸式學習中,立體感知荊楚文化的魅力。

各地市州活動異彩紛呈

不止湖北省博物館,我省各地市州博物館也紛紛發(fā)揮陣地作用,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研學活動,豐富廣大青少年的暑期生活。

隨州市博物館推出“小小志愿講解員”暑假體驗營,精心策劃了10節(jié)傳統(tǒng)文化課程,帶領學員解讀曾隨歷史、學習古代禮儀、品鑒傳統(tǒng)文化、欣賞編鐘古樂;孝感市博物館孝禮雅塾暑期“小小講解員”研學營,通過精心設計的課程讓孩子們?nèi)媪私庵v解員的基本素質(zhì)、講解技巧和講解禮儀等;長陽博物館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通過“課堂培訓+展廳實踐”的創(chuàng)新模式,為孩子們提供了寓教于樂的成長平臺。

荊州博物館推出“2024博物館新知計劃”,聯(lián)合打造“方寸課堂 博物新知——國寶奇遇記”科普互動展;宜昌博物館持續(xù)開展“宜博奇妙夜 越夜越精彩”活動,上新了非遺扎染體驗等新項目;荊門市博物館開展“扇染夏日,美好如「漆」而至”暑期研學夏令營活動,為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注入新的活力。

紅色研學營備受青睞

這個暑期,紅色場館舉辦的各類研學活動,成為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

“紅巷苗苗研學營”是武漢革命博物館專門培養(yǎng)青少年志愿者的品牌社教項目,累計培養(yǎng)了2000多名“紅巷苗苗”。暑假伊始,暑期“紅巷苗苗研學營”如期而至。課程設計上,在傳統(tǒng)的形體發(fā)音、講解禮儀、紅色文化等基礎課程外,新增沉浸式思政課《監(jiān)委主席王荷波》、講解課《光輝的起點——中共五大會址》、互動課《如何講好紅色故事》三堂專業(yè)課,同時引入美育課《武昌十景》、手工體驗課《閃閃扣紅心》等素質(zhì)課程,形成“基礎+專業(yè)+素質(zhì)”課程相結(jié)合的體系,全面提升“紅巷苗苗”素養(yǎng)。

研學營采用“集中研學+實踐鍛煉+專題培訓”分段式培養(yǎng)模式。經(jīng)過為期7天的集中研學并通過考核,“紅巷苗苗”即可掛牌上崗,講解時長達到規(guī)定要求后將正式成為武漢革命博物館志愿者。8月份起開展的“每月一教”,每月集中開展一次特色專題課程培訓,探索長效育人機制,實現(xiàn)服務不斷鏈,育人不斷線。

不少學員表示,期待自己不久后能正式成為紅巷里的“一抹紅”,以飽滿的熱情和精湛的技巧,去向更多人講述那些感人至深的紅色故事。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