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zhàn),決定三國最終走向的重要戰(zhàn)役。
在北方強敵曹魏虎視眈眈之下,本應(yīng)抱團求存的吳蜀卻拔刀相向,兩國圍繞荊州展開了一場兩敗俱傷的激烈爭奪。
在聚焦吳蜀戰(zhàn)場廝殺,評價劉備孫權(quán)是非得失之時,人們或許忽略了曹魏的存在。
的確曹魏當時表現(xiàn)得出乎意料地低調(diào),像吃瓜群眾一樣冷靜旁觀。
為何曹丕采取這種態(tài)度?
有人為曹丕感到惋惜,認為他白白丟失了實現(xiàn)三分歸魏的大好機會。吳蜀本是唇亡齒寒的關(guān)系,如今他們自己打起來了,這是老天要滅亡他們啊。
吳、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國之利也。今還自相攻,天亡之也。
天予弗取,反受其咎。如果當時就三國一統(tǒng),司馬懿哪還有借抵擋諸葛亮北伐而崛起的機會?
為何會如此呢?
也有人認為曹丕不是不想,而是不能。當時曹魏北方邊境亂成了一鍋粥,曹丕曹植的家務(wù)事還處于收尾階段,曹丕篡漢自立才剛剛九個月,建安大疫陰影未散。
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曹丕根本無暇南顧。
事實果真如此嗎?
其實曹丕并非沒有行動。
他先是接受孫權(quán)的稱臣,為孫權(quán)撐腰鼓勁,而后坐等吳蜀開戰(zhàn),看蜀軍在夷陵之戰(zhàn)崩盤。在吳軍打算反攻蜀國時,曹丕又率十萬大軍伐吳。
在曹丕的進攻下,吳蜀竟然又奇跡般地重新和好。
這就證明了曹丕并非不想插手吳蜀之爭,也不是缺乏干預(yù)的能力。
那他為何最終沒有率領(lǐng)十余萬大軍攻蜀或是攻吳,趁此機會加快統(tǒng)一三國的進程呢?
對于吳蜀相爭的問題,曹魏謀臣劉曄曾向曹丕提過建議。
天下三分,中國十有其八。吳、蜀各保一州,陰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國之利也;今還自相攻,天亡之也。
劉曄的意思很明顯,他認為如今離天下一統(tǒng)只差一步之遙。
因為放眼天下,曹魏已經(jīng)占據(jù)了十分之八的土地,而吳國和蜀國各自僅僅保有一個州的地域。也就是說曹魏已經(jīng)占據(jù)了絕對優(yōu)勢。
吳蜀本來就夠弱了,現(xiàn)在竟然彼此還斗了起來,這不是自取滅亡嗎?
對此劉曄的建議很簡單,乘虛而入,直接滅吳。
宜大興師,徑渡江襲之。
為什么要先滅吳,而不是先滅蜀呢?劉曄也有他的說法。
蜀遠吳近,又聞中國伐之,便還軍,不能止也。
也就是說蜀國山高路遠、交通不便,等魏軍慢悠悠走過去,蜀國早就退兵,夷陵之戰(zhàn)也打不起來了。而吳國相對而言更近,過了江就是,可以趁吳蜀對戰(zhàn)的緊要關(guān)頭,直接渡江殺向建業(yè),打東吳一個措手不及。
滅吳之后,怎么善后呢?這些劉曄全都想好了。
蜀攻其外,我襲其內(nèi),吳之亡不出旬日矣。吳亡則蜀孤,若割吳之半以與蜀,蜀固不能久存,況蜀得其外,我得其內(nèi)乎!
魏聯(lián)合蜀滅吳之后,蜀的勢力也就孤單了,何況蜀只得到吳的邊遠地區(qū),魏卻能得到吳的本土。魏愈強而蜀愈弱,蜀的生存定然也不會長久。
這樣看來,滅吳之后,滅蜀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整個流程都安排得明明白白的,似乎很有操作性是不是?曹丕為啥不采納呢?
因為這當中存在著致命的缺陷:
其一,劉備真想滅吳嗎?
其二,劉備打著“漢賊不兩立”的大旗,他會愿意和曹魏漢賊聯(lián)手合作滅吳,完了還一起分贓嗎?
劉備伐吳的真實目的到底是什么?
在劉備進軍之初,陸遜一度非常懼怕蜀軍水陸并進、順江而下。
臣初嫌之,水陸俱進,今反舍船就步,處處結(jié)營,察其布置,必無他變。伏愿至尊高枕,不以為念也。
但劉備要這么做并非不可能。因為從猇亭沿長江往東不遠就是江陵。蜀軍若水軍配合陸軍一起順江而下,吳軍能不能防住還真不好說。
“使備能遣黃權(quán)率水軍以為先驅(qū),順流而下,掩其未備,而備率步兵分進,疾趨夷凌”,“得夷陵則荊州可有”
為何劉備棄用了水軍,在峽江中走陸路作戰(zhàn)?
這一點,劉曄倒是看出來。
曄獨曰:“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余?!?/p>
也就是說,劉備壓根就沒想和吳國實打?qū)嵉亟粦?zhàn)。之所以放棄水路進攻,很有可能就是盡量避免戰(zhàn)爭進一步擴大化,以免到時候雙方交惡難以善后。
所以劉備就只是打算秀一把肌肉,通過一些局部性的勝利來威懾東吳,迫使東吳求和并歸還荊州。就像當年漢中之戰(zhàn)前,吳蜀因荊州歸屬問題對峙湘江一樣,最后還是通過談判解決問題。
至于說要為關(guān)羽報仇,那只是增加談判籌碼,迫使東吳在講和時能作出更多讓步而已。
一旦劉備全力進攻,將迫使孫權(quán)將大部分兵力調(diào)往夷陵前線。而曹丕若趁此機會渡江攻入東吳腹地,那孫權(quán)是絕對來不及回防西線的,到時候東吳就算不滅,也將敗軍失地元氣大傷。而一旦東吳被削弱,那蜀漢也撐不了多久了。
所以劉備既要獲勝拿回荊州失地,又要小心翼翼不能讓東吳太受傷。
既要掄起磚頭揍人,又只能打成皮外傷,這個操作屬實有點高難度。
劉備想到的辦法,就是借曹魏來施壓。他在保持對東吳高壓時,一度離開了前線。
二年春正月,先主軍還秭歸,將軍吳班、陳式水軍屯夷陵,夾江東西岸。二月,先主自秭歸率諸將進軍,緣山截嶺,于夷道猇亭。
221年七月,劉備在獲取對吳軍的初步勝利后,并沒有乘勝追擊,而是一度離開前線,直到222年正月過完年后,才回到秭歸部署下一步行動。
劉備之所以留出五個月的窗口時間,就是想給曹丕插手的機會。
如果曹丕在西線發(fā)起對東吳的偷襲,那么孫權(quán)勢必會對劉備做出退讓主動求和。
這樣劉備是不是以最小的代價獲得了最大的收益?
但曹丕會這樣想嗎?
就曹丕看來,這場吳蜀的內(nèi)耗,他最好不要急于下場,否則只會白白消耗自己。
雖然如劉曄所說,魏強而吳蜀弱,但要吞下兩國中的任意一個,也絕非易事。
首先,攻蜀不易。
前面劉曄已經(jīng)說了,蜀遠吳近。仔細一看,攻蜀的路確實都不好走。
第一條,是取道隴右,穿越秦嶺向漢中進攻。也就是后來諸葛亮北伐的路線。但當時涼州作亂,倘若魏軍不平亂就貿(mào)然進攻,萬一被叛軍截斷了補給線,那十來萬大軍斷了糧就得全送掉了。且就算穿過了秦嶺,漢中太守魏延在陽平關(guān)據(jù)險而守,一時半會能不能突破還真不好說。
第二條,是通過從江陵以北走沮漳道進入蜀地。當時江陵已經(jīng)在東吳手中,吳軍防守荊州的壓力很大,不可能讓魏軍輕易通過。
第三條,從秭歸進入蜀地,那等于橫穿夷陵之戰(zhàn)的戰(zhàn)場,更不可能?!?/p>
所以劉曄十分肯定地表示,攻蜀不如攻吳。
其次,伐吳也很難。
既然劉備并沒有全力攻打東吳,那么吳軍肯定會分兵沿江布置對魏軍的防御。
在這種情況下,打東吳還會有那么容易嗎?
要知道,歷史上曹魏伐吳就沒有成功過。且不說赤壁之戰(zhàn)的慘敗。赤壁之戰(zhàn)后,曹操不再主動與劉備對戰(zhàn),而將重點放在淮南戰(zhàn)場,在建安十四年、建安十七年、建安十九年以及建安二十一年四次南征孫權(quán)。曹操率軍到合肥,試圖突破吳軍在濡須口的長江防線,可“四越巢湖不成”,多次進攻始終未能得手。
曹丕的軍事能力,想必不會超過曹操。所以在劉備暫緩進攻,孫權(quán)能夠調(diào)集主力防御的情況下,曹丕也很難取得什么進展。
并且上面還是說的單獨攻打吳蜀。現(xiàn)實中,即便兩國有天大的矛盾,一旦曹魏率兵介入,吳蜀又會恢復(fù)結(jié)盟。
比如當吳蜀為了荊州而爭奪,形成湘水對峙時,曹操趁機進攻漢中??蓜O二家隨后迅速和解,劃湘水以分治,劉備得以騰出手專門對付曹操。
這樣曹丕出兵不僅沒啥效果,反而會促成了吳蜀的和解,這就等于被劉備利用了一把。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以曹魏當時的現(xiàn)狀,就根本不具備統(tǒng)一中國的實力。
因為曹魏此時國內(nèi)是天災(zāi)人禍,邊疆之亂、朝堂之爭、瘟疫之災(zāi),這三大難題一度讓曹丕喘不過氣來。如果一旦開啟全面戰(zhàn)爭,曹丕將面臨后院起火的危險。
這樣看來,曹丕聯(lián)合魏吳滅掉兩國中的一個,已經(jīng)是他的極限。
但就算滅掉了一國,帶來的麻煩曹丕還是承擔不起:
若滅掉了東吳,那么蜀漢突破陸遜的防線,重新拿回荊州肯定不成問題。這樣蜀漢重新形成“跨有荊益”的格局。
蜀軍從益州出發(fā),由漢中出天水、隴西,突入關(guān)中,進擊長安;而荊州蜀軍則可向襄陽、南陽進攻,與漢中蜀軍對魏都形成掎角包夾之勢。之前關(guān)羽是因為被東吳背刺導(dǎo)致進攻襄陽失敗,如果沒有了東吳,蜀漢再次發(fā)起的攻擊將更有威脅性。
而如果滅掉了蜀,那么東吳就能乘勢向長江上游發(fā)展,“竟長江所極”,形成曹魏難以突破的防線。從此天下兩分,魏國機會渺茫。
最終曹丕決定沿用曹操的隔岸觀火之策。
赤壁之戰(zhàn)后,曹操有一波謎之操作。
雖然他將主力北撤,卻留下了曹仁、徐晃、樂進、滿寵等一眾大將駐守在荊州北部。
既然派出得力干將,理應(yīng)確保荊北萬無一失??僧斨荑みM攻曹仁防守的江陵等城時,曹操卻并沒有增派援軍,而是坐視江陵失守,然后在襄陽一帶重新組織防御。
好好的戰(zhàn)略要地江陵,為何要拱手讓給東吳呢?
這里面就包含了曹操設(shè)下的一個“隔岸觀火”的陽謀。
東晉史學(xué)家裴松之認為:“彼荊州者,孫、劉之所必爭也。荊人服劉主之雄姿,憚孫權(quán)之武略,為日既久,誠非曹氏諸將所能抗御?!?/p>
對于身處長江邊的孫劉而言,荊州的所有城池中最具戰(zhàn)略價值的莫過于江陵。
曹操與其和孫權(quán)爭奪江陵,還不如讓孫權(quán)劉備去爭,自己隔岸觀火,等他們兩敗俱傷時再進場不遲。于是曹操讓出荊州中部,將力量向襄陽方向收縮。
而趁著孫劉爭奪荊州的時候,曹操奪取了漢中,開始得隴望蜀?!?/p>
曹操并未失算。后來圍繞荊州,蜀吳之間爆發(fā)了荊州之戰(zhàn),本是聯(lián)盟的兩國自相殘殺、損失慘重。
而當下,曹丕所要做的,無非是繼續(xù)在夷陵之戰(zhàn)中隔岸觀火。
這樣做的好處顯而易見:曹丕不費一兵一卒,而吳蜀傷亡慘重,兩國同時被削弱,更加難以抗衡曹魏。
這樣曹丕反倒能收獲最大的利益。
面對曹魏國內(nèi)請戰(zhàn)的聲音,曹丕曾作一篇《太宗論》,解釋他隔岸觀火的思路:
昔有苗不賓,重華舞以干戚,尉佗稱帝,孝文撫以恩德,吳王不朝,錫之幾杖以撫其意,而天下賴安……
這幾句分別引用了舜、漢文帝不通過征伐而降服有苗、趙佗、吳王劉濞的典故,以此來解釋他不愿意發(fā)兵伐吳的理由。
他接受了孫權(quán)稱臣的提議,為孫權(quán)壯膽撐腰,讓他傾盡全力與劉備殊死一戰(zhàn)。
而在夷陵之戰(zhàn)后,曹丕更是煽風點火,在黃初三年(222年)以君主的名義下了一道《詔答吳王》,要求孫權(quán)“勉建方略,務(wù)全獨克”,責令其務(wù)必要消滅劉備,非要讓兩家鬧得魚死網(wǎng)破。
但眼看劉備快要撐不住時,曹丕又率十余萬大軍分三路進攻東吳,迫使孫權(quán)放棄吞并蜀漢的想法。
曹丕通過隔岸觀火,以及煽風點火達成了多方面效果:一方面讓劉備威脅孫權(quán)求和的計劃徹底破產(chǎn),另一方面也借孫權(quán)之刀削弱了劉備。
在不付出任何代價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讓吳蜀拼死相斗,元氣大傷。
夷陵之戰(zhàn)后,蜀國精銳盡沒,從此再無“跨有荊益”威脅曹魏的實力。
而東吳也遭受了不小的打擊,“竟長江所極”的戰(zhàn)略被魏蜀所阻斷,再無實施的機會。
蜀、吳從此失去了統(tǒng)一北方的可能。
統(tǒng)一天下的使命,便最終只能由北方的魏晉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