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獻花籃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海冰通訊員周強傅少瑾實習生徐愉舒
敬獻花籃、深深鞠躬.......長江畔,湖北洪湖市燕窩鎮(zhèn)新升隆輪革命烈士紀念園內(nèi),莊嚴肅穆,“探憶崢嶸歲月砥礪初心使命”英烈祭奠活動在此舉行。
10月25日,是武漢淪陷86周年紀念日。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紀念館聯(lián)合中共武漢市委黨史研究室,邀請大中小學師生代表及武漢人文歷史愛好者一行20余人,深切緬懷犧牲在這片熱土的抗日先烈們。
烈士紀念碑上,鄧穎超、陸定一、童小鵬題寫的“新升隆輪遇難烈士永垂不朽”等碑詞,無聲訴說著歷史從未遠去。
祭奠活動留影
武漢“八辦”紀念館館長周靜沉痛介紹,1938年10月23日,武漢抗戰(zhàn)形勢陡轉(zhuǎn)急下,在武漢即將淪陷的危急時刻,中共中央長江局、武漢“八辦”和《新華日報》工作人員,乘坐新升隆號輪船向重慶撤退,途中不幸遭到日機襲擊。在那場突如其來的災(zāi)難中,《新華日報》、武漢“八辦”25位革命同志和數(shù)十名無辜百姓不幸蒙難,新升隆號輪船也悲壯地沉入了滾滾長江之中。
新升隆號事件目擊者、燕窩鎮(zhèn)長樂村村民孫克林生前曾回憶,他那年只有9歲,在江邊放牛玩泥巴,看見家門口停了一艘客輪。沒過多久,天空中出現(xiàn)了4架飛機,飛得很低,圍繞客輪在江邊盤旋。突然,一架飛機來了個俯沖,像“拉屎似”的投了幾顆炸彈,輪船立即起火了。之后,4架飛機輪流低飛,并用機槍掃射,持續(xù)了20分鐘左右。燕子窩村村民馮盛梅也曾回憶,掃射大約持續(xù)半小時后,起大火的船側(cè)向江心,開始往下沉。
參觀紀念館
藏家周先生收藏的老地圖清晰可見新升隆輪遇難地“燕子窩”
目擊者回憶
另一名目擊者、燕窩鎮(zhèn)河口村王紀槐生前曾回憶說,他當時是武漢大學學生,輪船被炸后,他和附近群眾從江面救起不少難民,還將幸存的“八辦”及《新華日報》社30多人帶到他家過了兩天。之后,村民用三駕牛車將他們運送到離燕子窩幾十里外的渡口,乘船進入內(nèi)荊河,轉(zhuǎn)道洪湖,進入長江,使他們脫離險境。
周靜介紹,武漢曾是全面抗戰(zhàn)時期的“戰(zhàn)時首都”,八路軍武漢辦事處是中共中央長江局的辦公地點。武漢淪陷前夜,作為長江局負責人的周恩來向《新華日報》社口授社論《告別武漢父老》——“勝利最終是屬于我們的”。同年12月5日,中共中央長江局及《新華日報》社在重慶為新升隆號遇難者舉行追悼會,周恩來主持,毛澤東、朱德送了“為國犧牲”等挽詞。鄧穎超題寫了《敬悼新升隆二十五位死難烈士》的長篇祭文詩。
1938年周恩來在武漢“八辦”
《新華日報》當年的報道
如今,這篇祭文詩被制成展板,放置在紀念園醒目位置,詩中寫道:“在保衛(wèi)武漢的戰(zhàn)斗中,你們奮斗到最后,在撤退后艱難的途程上,繼續(xù)奮斗到‘死而不已’!是抗戰(zhàn)中最英勇模范的戰(zhàn)士!”
參加活動的武漢市第二初級中學學生劉韻杰說:“兩位目擊者當年都只有9歲,看到如此慘痛的場面,換成我可能會有心理陰影。想想今天能生活在和平年代,真是太不易了!”
新升隆輪幸存記者冒死拍攝的照片
武漢二中廣雅中學學生李宸瑤作為學生代表,在烈士紀念碑前發(fā)言時動情地說:“安息吧,英雄!您那不朽的靈魂,已融入我們的信念。您那不滅的精神,會傳給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直到永遠。”
隨后,一行人來到新升隆輪遇難烈士紀念館內(nèi)、“新升隆輪烈士殉難江面”紀念碑前,探尋歷史回聲,感受先烈精神。
實地尋訪新升隆輪遇難地
周靜館長說,此次是武漢“八辦”紀念館建館以來,工作人員首次專程來到這里舉行祭奠活動。這不僅是對革命先烈們的崇高致敬,也是對歷史的深情回望,更是一場緬懷“親人”的獨特“家祭”。他表示,2025年將迎來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該館將繼續(xù)深挖“八辦”歷史,弘揚抗戰(zhàn)精神,講好抗戰(zhàn)故事,續(xù)寫革命歷史宣傳教育的光輝新篇章。
(圖/視頻: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海冰、通訊員錢功悅、實習生徐愉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