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博編鐘又上央視!足足4分半鐘
2025-04-29 10:29:00 來源:大武漢

4月28日

武漢又上央視了!

28日晚7:40央視《焦點訪談》欄目用4分半鐘聚焦湖北省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隨州曾侯乙編鐘入選《世界記憶名錄》一起來看看吧!在湖北省博物館,每天4場的“千古絕響”——“曾侯乙編鐘音樂會”場場爆滿。曾侯乙編鐘是國家一級文物。音樂會現(xiàn)場演奏的整套編鐘是專家精心復制的,音色幾乎和原物一樣。


最新入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國際名錄的隨州曾侯乙編鐘共65件,1978年出土于湖北隨州曾侯乙墓,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考古發(fā)現(xiàn)數(shù)量最多、保存最好的青銅樂器。

曾侯乙編鐘作為國寶文物能夠入選世界記憶國際名錄,最主要的原因是曾侯乙編鐘及鐘架上刻有3755個銘文,所以它不僅僅是國寶級物質遺產,也是珍貴的文獻遺產。

國家檔案局世界記憶項目負責人 王紅敏:3755個銘文記錄了當時我們祖先在公元前5世紀對音樂的認知,而且是聲文對照的文獻遺產,所以價值巨大。在同期同類的世界文獻遺產中還沒有類似的文獻,所以在世界記憶名錄里頭,它也是填補了一個空白。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項目關于文獻遺產的定義,是指對一個社群、一種文化、一個國家或整個人類具有重大和持久價值的單一文獻或一組文獻。要求真實、完整、稀缺,可復制,可保護,包括文字和聲音圖像類文獻。隨州曾侯乙65件編鐘組成了一套完整的演奏樂器,特別是刻有3755字銘文,以聲音和文字相互印證的方式保存了2400多年前人類的音樂記憶,它是當時人類音樂理論和實踐的系統(tǒng)總結,被稱為第一部有聲的“音樂教科書”。

湖北省博物館陳列展覽部主任 曾攀:中國一直有黃鐘大呂這樣的成語,黃鐘大呂實際上是中國古代關于十二律的稱謂,每個朝代都會把黃鐘作為自己的標準音,但是在其他樂器上很難復原,但是曾侯乙編鐘的銘文記載了每一個鐘的音律的聲高。這一件鐘上的銘文告訴我們,這個叫獸鐘之宮。獸鐘是楚國對黃鐘的稱呼,這個聲音就是當時黃鐘的音高。專家指出,特別珍貴的是曾侯乙編鐘銘文還論述了前所未知的一鐘雙音、十二律和樂律學體系。

湖北省博物館陳列展覽部主任 曾攀:敲擊鐘的正鼓部能發(fā)出一個聲音,敲擊它的側鼓能發(fā)出另外一個聲音。一鐘雙音,是中國編鐘的一個偉大發(fā)明,但是漢代之后這個知識逐漸失傳,曾侯乙編鐘的出土證實了中國古代具有這樣制造樂器的先進知識。

武漢音樂學院教授、中國音樂史學會理事 孫曉輝:曾侯乙編鐘銘文是一套數(shù)理邏輯嚴密的音樂體系,在曾侯乙編鐘銘文中存在大量不為人知的音樂術語。比如28個律名,其中三分之二都沒有見于存世文獻,我們常知的只有黃鐘大呂(十二律),它的重新現(xiàn)世對我們了解先秦音樂制度有重要的價值。為這樣偉大的

“音樂教科書”點贊

這個五一,相約來武漢

聽曾侯乙編鐘音樂會感受“千古絕響”吧!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