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報道披露中國保護知識產權樣本,從守口如瓶20年到專利申請世界第一
2018-11-26 08:41:00 來源: 長江日報


  長江日報老記者梅明蕾接受采訪 長江日報記者李永剛 攝


  武漢鋼鐵有限公司條材廠軌梁生產線,工作人員對生產完工的高鐵軌道進行檢測
  長江日報記者賈代騰飛 攝 (信息來源:通訊員劉浩)
  今年11月5日,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擲地有聲地提出了要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有關保護工作,這勾起了長江日報老記者梅明蕾腦海中一段塵封已久的往事。
  1994年8月18日,梅明蕾在長江日報發(fā)表了名為《“守口如瓶”二十年——武鋼硅鋼片廠尊重他國知識產權紀實》的報道,解密了這家企業(yè)從上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對國外企業(yè)知識產權嚴格保護的過程。
  梅明蕾說,武鋼硅鋼片廠對知識產權的保護起步于改革開放之前的計劃經濟時代,而知識產權的概念是伴隨市場經濟而誕生的,這是第一個“超前”。知識產權保護持續(xù)20年未中斷,武鋼硅鋼片廠能在謀取巨額利益的情況下堅定選擇遵守承諾,嚴格按照市場經濟規(guī)律辦事,這是第二個“超前”。長江日報通過這樣一篇報道準確發(fā)聲,把住了中國引進國外技術、保護知識產權的歷史脈搏。
  回訪
  一場“低調”慶典
  讓人生疑
  梅明蕾說,他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來到長江日報社工作的,當時聯系的戰(zhàn)線單位主要集中在青山,武鋼是他經常去的企業(yè)之一。
  1994年8月中上旬,梅明蕾接到武鋼邀請,請他參加武鋼硅鋼片廠建廠20周年慶典。到達現場后,梅明蕾發(fā)現那里還有多家中央和湖北省有關新聞單位的記者。
  然而,武鋼的工作人員隨后把大家?guī)У揭粋€廠房參觀,這里沒有紅地毯和鮮花,僅僅陳列著各類鋼鐵產品,櫥窗內還有一些文字較為簡單的介紹??赐曛?,這個慶典就算是結束了。
  感到“不解渴”的梅明蕾感到了一絲反常,他便問隨行的武鋼工作人員:“能不能帶我去生產線轉轉?僅僅看看這些,對于外行來說確實是太缺乏直觀感受了。”
  工作人員聽罷趕緊擺擺手說,這個絕對不行,因為涉及保護日本企業(yè)的相關知識產權,只能看到這里為止。
  “我當時一下就興奮起來了,這場‘低調’的慶典果然背后還有故事,我之前心里的疑惑確實是有道理的。”梅明蕾說。
  1992年,黨的十四大上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梅明蕾意識到,知識產權與市場經濟密切關聯,這條線索無疑是將從一個小切口展現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進程。
  “而且武鋼方面更加超前,他們是在計劃經濟時代就自覺走上了知識產權保護之路,這無疑是更加難能可貴的。這體現了一種改革精神和開放的態(tài)度,更是當時企業(yè)發(fā)展的內在需要。這也證明,保護好了知識產權,企業(yè)就有大希望,就有大發(fā)展。”梅明蕾說。
  中國保護他國知識產權的
  典型樣本
  梅明蕾回憶:“上世紀90年代,國際上一些國家對中國橫加指責,誣蔑我們是政府暗中主導竊取他國的知識產權。在這樣一種背景下,武鋼硅鋼片廠的例子更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樣本,證明我們國家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不僅光明磊落,而且一直在努力?!?br>  想好了這一報道角度,梅明蕾在采訪結束后獨自留在了武鋼。當天下午,他托通訊員邀請硅鋼片廠的廠長和總工程師前來采訪,兩位負責人與梅明蕾見面后還委婉勸說,慶典結束了,沒有更多的內容能談了。不過,在聽說是詢問該廠20年如何保守秘密的故事,兩人的話匣子瞬間就打開了。
  “采訪只進行了1個小時,因為采訪主題很鮮明,他們也都是親歷者和實踐者,時間雖短,但采訪中的‘干貨’很多?!泵访骼僬f。
  梅明蕾說,報道刊發(fā)后,引發(fā)了新華社等媒體的關注,記者們的注意力也從對武鋼硅鋼片廠建廠20周年的報道轉移到了該廠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上,并進行了相應的持續(xù)性報道,全社會關注知識產權保護在一時間形成了熱點。
  “對知識產權保護產生了如此濃墨重彩的關注,這在24年前是罕見的。那個年代,知識產權概念對于普通人來說,都是很陌生的?!泵访骼僬f。
  媒體之所以能相對“超前”關注到知識產權保護工作,與改革開放后國門日益打開密切相關。新技術的引進過程中,對知識產權依法保護是國際慣例,越來越深入參與國際合作的中國,必須尊重游戲規(guī)則。
  “再有這樣的事情,
  既是新聞,也不再是新聞了”
  “當年全國鋼鐵企業(yè)中僅有武鋼可以生產硅鋼,但是企業(yè)沒有丟棄誠信原則,把知識產權真正保護了起來,雖然看上去沒有掙到短期高額利潤,但走上質量效益型發(fā)展的正道之后,武鋼一下就成了全國學習的榜樣?!泵访骼僬f,在稿件的最后,他也向讀者展示了保護知識產權的好處——深受感動的日方企業(yè)又與武鋼達成了多項技術引進協議,為未來發(fā)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梅明蕾坦承,像打口碟這類東西也是一種帶有歷史發(fā)展印記的產物,也確確實實出現在了很多中國人的生活中,“我們經歷了對知識產權是什么完全不懂的年代,也經歷過不理解為何要保護知識產權的階段。最終,我們還是發(fā)現,知識產權不保護好,高科技企業(yè)就沒辦法發(fā)展,經濟進一步發(fā)展更無從談起。這一過程,正好與改革開放深入推進的歷史相吻合。保護知識產權,不是別人逼你保護,而是我們自身發(fā)展的需要。”
  2008年,國務院發(fā)布《國家知識產權戰(zhàn)略綱要》,知識產權最終上升成為國家戰(zhàn)略。2014年我國首次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大城市設立專門的知識產權法院,這又是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巨大進步。有專家就認為,我國用40年就走完了歐美國家百余年才走完的知識產權保護之路。
  今年7月,外交部公開發(fā)布的信息披露,目前中國創(chuàng)新企業(yè)數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中國通過《專利合作條約》途徑提交的專利申請受理量居全球第二位。2017年12月,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fā)布的《世界知識產權指標》報告顯示,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的發(fā)明專利申請量超過130萬件,連續(xù)7年居世界首位,超過了美國、日本、韓國以及歐洲專利局的總和。這些都表明,中國已經成為一個自主創(chuàng)造知識產權的大國。
  此外,2017年,中國對外支付的知識產權使用費已經達到了286億美元,逆差超過200億美元。數字說明中國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的態(tài)度是認真的,行動是有效的。
  “再有武鋼硅鋼片廠這樣的事情,它既是新聞,也不再是新聞了?!泵访骼僬f。
  原稿刊登
  “守口如瓶”二十年
  ——武鋼硅鋼片廠尊重他國知識產權紀實


  武鋼一米七工程聞名全國。參觀過這項工程的人們成千上萬,難以數計。然而,除武鋼本廠職工外,有幾人目擊過一米七工程主體廠之一的硅鋼片廠工作現場——哪怕是從電視上、圖片上?報刊上不乏硅鋼片廠各方情況的報道,但無人能從中探得工廠生產技術、工藝上的“蛛絲馬跡”。
  為何這樣“滴水不漏”?個中“奧妙”,直到今年8月——武鋼硅鋼片廠建廠20周年之際,才為人們所知曉 ……
  內行皆知,硅鋼素有冶金產品中的“工藝品”之稱。一種硅鋼產品,往往是多項專利的累加,技術含量高,生產難度大。1974年6月3日,中日雙方正式簽署了硅鋼生產設備和技術的轉讓合同。鑒于國際硅鋼產品市場競爭激烈,日方在合同中要求,武鋼硅鋼片廠在20年內,不得向外泄露所轉讓的技術機密,并不得出口自己的硅鋼產品。
  漫長的“守密”從此開始。硅鋼片廠先后4位廠長,“口徑”如出一轍:信守合同。尊重他國知識產權,切切不可小視。
  硅鋼片廠投產后,結束了我國硅鋼產品依賴進口的歷史,聲名遠播。對欲參觀者的吸引力頗大。但是,他們對這類要求總是一次次婉言謝絕。
  要求參觀者也不乏“貴客”。1991年11月6日,與我市結成友好城市的日本大分市市長木下敬之助一行來到武鋼,要求參觀硅鋼片廠。按理說,這個廠的生產工藝和技術“生”于日本,讓日本友人看看未嘗不可。但工廠認為:“規(guī)矩”與“友情”不能混為一談,參觀團仍被婉拒于廠門之外。
  現任硅鋼片廠總工程師的何禮君赴美宣讀學術論文。一美國同行會間不經意問起武鋼硅鋼生產的有關情況。老何彬彬有禮道:因對日方有承諾,恕不相告。
  武鋼的信譽,贏得了日方的信賴。今年,武鋼因硅鋼26.5萬噸擴建工程的需要,又順利地與日方達成引進多項先進技術的協議。雙方相約:新技術保密期為10年。在日本人眼中,“曾經滄?!钡奈滗撊诵抛u,無疑屬世界一流!
  長江日報記者梅明蕾 通訊員宋波
  原載《長江日報》1994年8月18日一版
  記者手記
  從超前到常態(tài)
  采訪完老記者梅明蕾那天晚上,我回到家打開電視就收到某視頻網站關于會員到期的提醒。沒有猶豫,我用手機續(xù)購了會員,一系列電影、電視劇和綜藝節(jié)目又可以觀看了。付費收看,已經成為生活的一種習慣,沒覺得有何異樣。
  突然,我腦海中想到了下午采訪前輩梅明蕾的一些場景。他說,1994年發(fā)表的這篇報道,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就聚焦到了知識產權保護,這不能不說是極其“超前”的。
  仔細回憶了一下,在上世紀90年代,我確實沒怎么聽過大人們說起知識產權這個詞,倒是盜版這個詞經常聽到。所以,僅從“超前”這個角度來說,武鋼硅鋼片廠能夠從1974年開始便守口如瓶,前后4任廠長和各級干部職工都信守保護知識產權的承諾,其中的契約精神讓人敬佩,也絕對堪稱“超前”。
  因此,這篇“超前”的報道最終得到了當時全社會和中國新聞界的認可。在第五屆中國新聞獎的評選中,這篇報道獲得三等獎。
  經過40年改革開放洗禮的中國,全社會上下都對知識產權保護達成了前所未有的共識,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也成為了全社會正常運行的基本保障之一。
  現在,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早已從24年前那篇報道中的“超前”變成了如今的常態(tài),并且潛移默化,深入到了人們心中,更落實在了行動上,反而是大家沒有意識到這個過程的發(fā)生,頗有些潤物細無聲的感覺,正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意思。
  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改革開放力度繼續(xù)加大,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也會更大,國人對知識產權保護的自身需求也會更強,我們有理由期待一個關于知識產權保護的更好未來。
  長江日報記者張晟
  【編輯:葉子】
 ?。ㄗ髡撸簭堦?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